Alternate Text

技術力量

  福建宏遠集團技術中心是省級企業技術中心,現有員工162人,大專以上學歷者112人,占70%(其中博士研究生2人,碩士研究生5名),擁有中高級技術職稱人員有82人,行業專家及博士人數達19人。技術中心擁有紡織工程、材料工程、化學纖維、高分子材料、染整工程、機電工程、化學工程、工業設計等多個領域專業技術人才。

  福建宏遠集團擁有福建省纖維素纖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承擔過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1項,國家重點新產品計劃1項,福建省重大專項2項及其它省市級項目6項,對推進紡織新材料技術發展、紡織行業清潔生產,節能減排做出重要貢獻。近年來,研究團隊推廣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近20余項,開發差別化、差異化產品近100余種。成立至今,獲得國家及省部級科技獎、省部級優秀新產品獎達10余項。

歷年來承擔主要科技項目如下:

1、2013年-2014年

    承擔泉州經濟技術開發區技改項目《20萬平方米/年中空纖維膜》,項目使用自主研發的離子液體溶液,采用專有的干濕法、濕法紡絲技術紡制超濾、微濾、納濾等類型中空纖維膜,重點解決高消耗、高污染重點行業清潔生產回收關鍵技術,如高濃度工業有機廢水減排技術、工業用水回用技術等,并逐步向海水淡化領域發展。

2、2009年-2012年

    承擔國家重點新產品計劃《竹漿萊賽爾短纖維》產業化項目。

3、2009年1月-2011年12月

    承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新溶劑法再生竹纖維紡絲關鍵技術研究》(2009BAE81B00);解決了竹漿粕連續脫泡及過濾、干噴濕紡、溶劑回收等紡織行業關鍵共性技術難題,2009年6月,經科技部組織專家鑒定,其創新性系國內首創,符合國家鼓勵發展的綠色環保新材料以及紡織產業升級的發展方向。

4、2008年—2010年12月

    承擔福建省科技廳重大專項《新溶劑法再生竹纖維紡織材料的研發及產業化》(2007HZ0205);完成了紡絲整套工藝路線設計,溶解、脫泡、過濾等關鍵設備的設計,2008年11月,經福建省科技廳組織專家對300噸/年中試線驗收,一致認為該項目創新性明顯,系國內首創。指導完成5000噸/年產業業化生產線的設計和規劃。2011年9月,該項目順利通過科技廳組織專家驗收,已創7628萬元產值,利稅693萬元的經濟效益。其產品竹纖維短纖、竹棉精梳混紡紗、竹纖維紗線、竹纖維面料等產品質量經國家紡織服裝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通標標準技術服務公司檢驗,均達到優良等級。

5、2009年1月-2011年12月

    承擔國家中央投資重點產業振興與技術改造型項目《5000噸/年新溶劑法再生竹纖維短纖產業化項目》;通過降膜式蒸發系統并結合電鍋爐電蓄能方案解決電網峰谷差及環保問題,實現高效無污染溶劑回收,重點解決產業化中節電需要,降低了新溶劑法再生竹纖維紡織材料規?;a能源消耗。

6、2010年4月-2010年11月

    承擔《羊毛角蛋白滌綸面料技術開發》項目,經福建省發展和改革委員組織專家鑒定(閩發改科鑒字[2010]第011號):其技術水平達到國內同類技術的領先水平,填補了滌綸面料蛋白化后整理技術應用的空白,對我國紡織服裝行業的產業升級和技術進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7、2008年1月-2009年12月

    承擔泉州科學技術局重大專項《再生纖維素纖維新溶劑法用離子液體合成及回收技術研究》(2008ZD7_1);該項目通過研究開發離子液體的合成及回收技術,回收率達到97%以上;自主設計成套定型設備,包括紡絲、脫泡、回收系統與設備等,解決紡織行業關鍵共性技術,并將此技術推廣應用到黃麻、秸稈、蘆葦、木漿纖維等可再生生物質材料中,從而拓展紡織原料多元化,緩解棉花緊缺局面及解決棉花種植時因噴灑農藥而帶來的環境污染等問題。

8、2006年1月-2007年10月

    承擔福建省成果轉化項目《竹纖維高檔面料開發及產業化》,該項目建設達到10000噸/年竹纖維紡紗生產能力,實現多種高檔面料開發機產業化目標,為企業每年新增銷售收入46280萬元,上繳稅金1666萬元的良好經濟和社會效益。

9、2006年7月-2007年12月

    承擔泉州經濟技術開發區科技三項《竹纖維高檔OE紗產業化》(2006ZD13);及《1萬噸/年竹纖維紡織品技改項目》,為企業贏得顯著經濟效益。

10、2005年1月-2006年12月

    承擔福建省科技廳重大專項《納米功能性紡織品》(2005HZ01-7);主持該產品的開發及產業化工作,建成投產3000噸/年納米功能性紡織品生產線,年創效益2000萬元。
又大又爽又硬的曰皮视频